中国制造大讲堂第八期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提出再工业化,让制造业回归。中美贸易战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进入到了一个剧烈动荡和剧烈变化的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全球产业链出现了区域化、内链化,产业链的稳健性和安全性成为各国制造业布局首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是出现了基于内需的全球化。
这正是制造业发展的显著规律,即高度的分工协作、链式生存、块状发展,其实就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现在这两个词在中国,已经从专家走向大众,而且也开始被决策层所接受,中央提出的“六保”之一,就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中国入世近20年以来,制造业产业链虽已深深地嵌入了全球产业链之中,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但总体来讲,中国制造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制造业如何在疫后新格局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变化之中,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7月30日19:30-21:30,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华夏幸福(600340,股吧)研究院院长、原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将与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一起在直播间探讨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话题。
这是“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第八期)的直播活动。该活动由中制智库和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中制智库”官方抖音以及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新浪财经源发,网易财经、凤凰财经、搜狐财经、和讯财经、36氪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基于小鱼易连专业直播平台和讯飞听见语音转写平台,采用云端座谈、线上交流的形式,每期课堂邀请政商学媒等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为当下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走势带来精彩的解读。
7月30日中国制造大讲堂第八期流程

附第八期嘉宾介绍——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价值链问题研究。
曾任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编《南大商学评论》杂志,并担任《南京大学学报》等数家杂志编委;兼任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监督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GVC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曾获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1992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1997年);人事部等7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2005年);江苏省333人才第一层次兼首席中青年科学家(2007年);江苏社科名家(2015年);江苏社科名家(2015年)等重要学术荣誉。
迄今为止,刘志彪教授撰写、主编学术专著40多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多篇,所撰写的论著获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学术奖励10多次。同时,他积极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所撰写的咨询报告获中央和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达3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