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三国机构最新合作完成的这项已灭绝古动物演化领域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

她指出,近十年里,中国燕辽生物群里研究发现保存完好的贼兽化石,这为相关研究提供出新的关键化石证据,也极大丰富了学界对贼兽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内容的认识。不过,欧洲早期相关研究中,对化石鉴定上留存的问题,此前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修订,而欧洲这些标本虽然不完整,但从时代和地理分布、形态多样性上,对认识异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最早的贼兽见于欧洲的晚三叠世(距今约2.2-2.0亿年)地层中,而最早的、确切的多瘤齿兽则见于欧洲、西伯利亚和中国的中侏罗世,对它们的认识涉及到哺乳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高分类元系统关系。
本项研究中,合作团队根据英国中侏罗世新标本建立两个贼兽的新属新种,分别命名“巴特勒齿兽”和“克马科齿兽”,它们介于欧洲晚三叠世和中侏罗弗雷斯特马博组(Forest Marble Formation)属种以及亚洲中晚侏罗种类之间的过渡特征,对了解贼兽的连续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此次合作研究还发现一枚多瘤齿兽上牙标本,为已知多瘤齿兽的最早代表之一。英国这个地点的化石记录再次显示,侏罗纪贼兽和最早的多瘤齿兽在欧洲、西伯利亚、东亚地区的动物群中都同时存在,而且现有化石显示,在这些最早的异兽组合中,贼兽的化石丰度和属种多样性比多瘤齿兽更高。
毛方园表示,合作团队还在这次研究论文中对早年报道的英国异兽标本进行系统厘定,涉及复杂的分类问题,包括被占用属名的替换,把分别鉴定为贼兽和多瘤齿兽共4个属的牙齿标本进行归并,并对该归并种的齿列形态进行重新解释和重建。在此基础上,合作团队对已知贼兽牙齿的咬合、齿尖同源结构等进行全面讨论,并在牙齿特征的基础上,首次对贼兽已知种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欧洲中侏罗世的异兽类和亚洲的更接近;贼兽类和多瘤齿兽、兽类一样,在中生代时全球分布。
她认为,异兽这些新的形态学内容和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的地史和古地理分布,可为认识哺乳动物的起源分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完)